深度 | 美国国务卿“赶场”出席北约外长会,有何看点?

录入时间:2021-04-07

这次北约外长会将为外界提供观察跨大西洋联盟走向、拜登政府如何落实外交承诺的重要窗口。
 
 

美国国务卿布林肯近来马不停蹄。上周他还在亚太穿梭,本周已赶赴欧洲,参加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外长会,并与欧盟领导人举行会晤。

有评论称,与前总统特朗普威胁退出北约形成对比,拜登政府宣称“美国回来了”,它将重振跨大西洋联盟,推进盟友间政策协调;但与特朗普时期相似,美国仍希望北约能服务于自身战略利益。在此背景下,北约外长会会有哪些新的动向?欧洲盟友会如何回应美方?各国能否“步调一致”地前进?外界密切关注。

时机微妙?

美国国务院19日宣布,布林肯3月23日至24日将参加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北约外长会议,与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以及成员国外长会晤,以强调拜登政府加强这个跨大西洋联盟和重振盟友关系的决心。

这是新冠疫情暴发以来北约首次在总部举行面对面会议,也是拜登政府高官首次到访欧洲。有评论称,此次北约外长会时机微妙、敏感。

一方面,拜登政府的外交棋盘正在全面铺开。上周,布林肯和美国防长一同访问日韩,后又在阿拉斯加与中方高官展开交锋;本周,中俄外长又在北京举行会晤。美国国务院方面直言,布林肯此访将与欧洲领导人协调对华立场……讨论如何应对来自俄罗斯、中国和伊朗等国的挑战。

另一方面,欧盟近日基于谎言和虚假信息,以所谓新疆人权问题为借口对中国有关个人和实体实施单边制裁。中方表示坚决反对和强烈谴责,并对欧方严重损害中方主权和利益、恶意传播谎言和虚假信息的10名人员和4个实体实施反制措施。

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冯仲平认为,北约外长会的时间点谈不上微妙、敏感。自拜登上台以后,美国已和盟国进行多轮协商和会谈。其中,拜登最看重的可能还是欧洲传统盟友。他本人与欧洲同行们一起参加线上G7峰会、线上慕尼黑安全会议等;布林肯和英国、法国、德国的外交部长都曾单独开会;美国防长曾参加北约防长会。因此,并不存在外界所说的,布林肯在中美高层战略对话、中俄外长会晤等一系列事件后采取行动。这是拜登政府持续改善与盟友关系的系列行动中的一环,目标很明确,就是要共同应对一系列挑战,其中包括俄罗斯、中国等。

协调步骤?

美方此前预告,此次外长会议题广泛:将讨论北约拟议中的改革,对俄罗斯和中国的担忧,以及气候变化、网络安全、反恐、能源安全、新冠疫情等其他共同挑战。布林肯将在布鲁塞尔发表演讲,阐述美国对“振兴联盟”的承诺;他还将与欧盟领导人、比利时领导人举行会晤,讨论新冠疫情、经济复苏和加强民主等问题,以及来自伊朗、俄罗斯和中国的挑战。

另有消息指出,布林肯将在外长会期间单独与土耳其外长恰武什奥卢举行会谈,这将是一大看点。拜登自上台以来,至今没有与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通话,美土围绕叙利亚库尔德武装等问题分歧明显。外界预计,美土双方将就下月计划在土耳其举行的阿富汗和会、利比亚局势等问题交换意见。

“这次外长会的大背景是‘美国回来了’。”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、上海欧洲学会副会长叶江指出,与特朗普时期比,拜登政府的对欧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,更强调美国和欧洲盟友的协调行动,而不是视盟友为敌人。美国对北约的看法,以及在北约中所起的作用也相应发生了变化。可以肯定的是,美国“回来了”,但“回来”以后该怎么做,北约应该在国际体系的变化过程中扮演何种角色,都是本次会议的重要话题,其中就包括如何应对中国的变化,此其一。其二,冷战结束以来,北约也在尝试改变,希望走全球化的道路等。如今,如何将北约与美国的“印太战略”相结合可能也是一大话题。

冯仲平指出,军事同盟是欧美特殊关系之体现。在北约外长会上,布林肯首先会重申美国对北约的防务承诺,给欧洲各国吃定心丸。这在特朗普时期受到严重威胁,北约内部深表疑虑,法国总统甚至抛出北约“脑死亡”的评论。拜登政府与前任的最大区别在于,强调美国的同盟体系,即办任何事情都不能“单枪匹马”,都必须拉着盟友联合行动。其次,各成员国将讨论北约今后的发展战略、国际地位等问题。再者,它们将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协调立场,比如应对俄罗斯、伊核问题等。

对于美国国务院提到的中国话题,冯仲平说,欧洲国家基本认为不应将其放在北约框架下讨论,但北约秘书长和美方官员多次推动。美国也希望北约服务于它的“印太战略”。

2019年12月,北约峰会史无前例地讨论了中国话题。去年12月,北约还在题为《北约2030》的报告中对中俄两国重点着墨。有观点认为,这未必是北约集体意志的体现,而是美国对华遏制战略思维的网状延伸。毕竟,美国一直是“北约大脑”,为北约提供70%的军事预算,并撑起核保护伞。

叶江预计,美国想在北约外长会上说服欧洲盟友对中国作出负面评价。欧洲人如何回应值得关注。虽然美欧走近已成趋势,欧洲可能会偏向美国,但欧洲和美国之间不能完全画等号,欧洲方面仍有一定余地,欧盟内部仍有可能争取到的平稳力量。

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曾在去年12月北约发布相关报告前表示,希望北约树立正确的中国观,理性看待中国发展和内外政策,多做有利于国际和地区安全与稳定的事。中方愿在平等和相互尊重基础上同北约开展对话与合作。

值得一提的是,德国《商报》日前刊文称,在美国和中国之间的地缘政治竞争中,某些政治家认为欧洲应选择美国。但美国和欧洲的利益并不相同。中国对欧洲与其说构成威胁,不如说带来机遇。与中国的战略合作,例如在“一带一路”倡议框架内的合作,将为欧洲尤其是德国提供大量的增长机会。因此,欧洲必须追求自己的利益,走自己的路,并从美国那里解放出来。

找不到北?

有人说,北约这些年来有点“找不到北”。

作为威慑苏联的西方军事集团,自冷战结束以来,北约一直都在寻找继续存在的理由。尽管规模已从最初的12国发展到今天的30国,但它似乎呈现出江河日下的疲态:美欧之间因军费分摊吵嘴;土耳其与俄罗斯互动暧昧;土耳其还和希腊因东地中海问题走在同室操戈的边缘。在世界各国相互深入融合、追求和平发展的今天,北约这样一个带有对抗“基因”的组织,很难适应时代潮流。因此,它长期面临自身定位的困惑,甚至成为一些地区紧张局势的推手。

“自冷战结束起,外界一直争论北约的存废。”叶江说,20多年过去了,北约为何还存在着,这说明两点,其一,北约这个跨大西洋联盟已不仅仅针对某一国、某一方面的挑战,而是开始着眼全球性挑战;其二,加强这一联盟有助于维持西方主导的国际秩序。尽管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,新兴国家正在逐步进入舞台中央,但过去的中心国家并没有因此退出历史舞台。它们需要借助北约这样的同盟组织,协调应对一系列新的挑战,甚至还会拉拢其他国家加入其中。在可以预见的未来,这个跨大西洋联盟恐怕不会解体。

冯仲平指出,北约是冷战的产物,也是美国主导的国际秩序的重要基础。但自从冷战结束以后,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经历一些变动,特别是在特朗普时期显得摇摇欲坠。如今,随着拜登上任,欧美关系进入一个重要的调整时期。这次北约外长会将为外界提供观察跨大西洋联盟走向、拜登政府如何落实外交承诺的重要窗口。

此文原载《上观新闻》2021-3-23

作者  安峥